【古籍摘要】
2.《別錄》:止煩下氣,通膀胱滿,補(bǔ)五勞,安五藏,去惡風(fēng),益精氣。
3.《日華子本草》:治淋瀝遺溺。
來源
本品為水龍骨科植物廬山石韋Pyrrosia sheareri(Bak.)Ching、石韋Pyrrossia lingua(Thunb.)Farwell或有柄石韋Pyrrossia petiolosa(Christ)Ching的干燥葉。
別名
石樜、石皮、石葦、金星草、石蘭、生扯攏、虹霓劍草、石劍、潭劍、金湯匙
產(chǎn)地
產(chǎn)長江以南各省區(qū),北至甘肅(文縣)、西到西藏(墨脫)、東至臺灣。印度(阿薩姆)、越南、朝鮮和日本也有。 分布安徽、江蘇、浙江、河南、福建、臺灣、廣東、廣西、江西、湖北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等地。
采收加工
全年均可采收,除去根莖和根,曬干或陰干。
性狀
廬山石韋 葉片略皺縮,展平后呈披針形,長10~25cm,寬3~5cm。先端漸尖,基部耳狀偏斜,全緣,邊緣常向內(nèi)卷曲;上表面黃綠色或灰綠色,散布有黑色圓形小凹點(diǎn);下表面密生紅棕色星狀毛,有的側(cè)脈間布滿棕色圓點(diǎn)狀的孢子囊群。葉柄具四棱,長10~20cm,直徑1.5~3mm,略扭曲,有縱槽。葉片革質(zhì)。氣微,味微澀苦。
飲片
【炮制】除去雜質(zhì),洗凈,切段,干燥,篩去細(xì)屑。
本品呈絲條狀。上表面黃綠色或灰褐色,下表面密生紅棕色星狀毛。孢子囊群著生側(cè)脈間或下表面布滿孢子囊群。葉全緣。葉片革質(zhì)。氣微,味微澀苦。
性味歸經(jīng)
甘、苦,微寒。歸肺、膀胱經(jīng)。
功能與主治
利尿通淋,清肺止咳,涼血止血。用于熱淋,血淋,石淋,小便不通,淋瀝澀痛,肺熱喘咳,吐血,衄血,尿血,崩漏。
用法用量: 6~12g。
使用注意
陰虛及無濕熱者忌服。
石韋小故事
傳說,《史記》作者司馬遷早年因?yàn)槔盍贽q護(hù),不料李陵“兵變匈奴”后,司馬遷慘受宮刑。司馬遷早年在宮廷當(dāng)官,和其父親一樣,都是吏官,主要記錄帝王的生活起居以及朝政大事,實(shí)為帝王之“傀儡”。帝王只許司馬遷寫頌其功勛而非過錯(cuò),可司馬遷經(jīng)常不思變通,屢次得罪帝王。后來加之李陵叛變之事,司馬遷慘遭帝王之毒刑。事后,司馬遷隱居山林,開始撰寫史書。有一天,司馬遷突然感覺小便澀痛不爽,低頭一看居然是血尿。司馬遷不敢和女兒女婿說,便自己翻閱醫(yī)籍,司馬遷得知自己得的是“淋證”。便一個(gè)人上山采藥,在路過一條小溪時(shí),司馬遷看到了溪流石頭旁邊長了不少原始而簡單的蕨類植物,遠(yuǎn)看去就好象是長在石頭表皮上一樣,他知道,這就是他要找尋的中藥。而在司馬遷以前,有人把鞣制過的皮子稱作“韋”,石韋的名字也就因此而來。